如何評價 9 月 21 日開始內測的「微信小程序」?
- 閱讀量:
- 0
- 發表時間:
- 2022-04-24 20:59:57
微信“小程序”來了,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
應用號出來之后,有人說微信這次要顛覆AppStore了,開發者直接基于微信開發小程序就可以了,不用開發什么App了。更有人說微信就是一個操作系統,真的如此嗎?
滴滴是最典型的小程序
什么是“小程序”?最典型的是接入微信的滴滴打車,我的手機里沒有滴滴打車,但通過微信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滴滴打車的服務,因為其服務使用很簡單,幾步就可完成,需要的底層能力如定位、支付,微信可以提供。
小程序的本質就是將給到滴滴、點評這些被騰訊投資業務的“特權能力”中的一部分,通過標準化的接口,給到普通開發者。具體來說,微信小程序提供豐富的框架組件和API接口供開發者調用,包含:界面、視圖、內容、按鈕、導航、多媒體、位置、數據、網絡、重力感應等。操作系統給App開發者提供的能力微信基本都有提供,只不過其開發語言是基于JS和H5的,并且控制權限和能力范圍與操作系統還有差距,因此是“小程序”而不是“應用”。
對于用戶來說,不下載和安裝App這個聽上去挺有吸引力,事實上我們手機里安裝的大部分App被打開的次數也很少,它們長期處于休眠狀態,大家都是懶人,手機存儲空間也有限,微信的優勢是“順手”,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許多次,如果能通過微信小程序順便解決,干嘛去安裝App?微信支付沒有自己的App,但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快速崛起,就體現出順手的優勢,微信支付之后也不大可能開發自己的App,它就是一個小程序。
別忘了小程序的“小”
微信公眾平臺之前一直是在做不同的“號”,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微信將“號”這個概念帶到了整個互聯網行業,頭條號、網易號、百家號、直達號……這一次,微信公眾平臺反而沒有用“應用號”這個名字,因為微信有自知之明,“小程序”的關鍵在于“小”。
跟滴滴打車一起接入微信的,還有大眾點評、京東、58這些應用。盡管我本人是它們的忠實用戶,但卻從來不在微信里面使用它們。為什么?因為這些應用的功能和交互比滴滴復雜太多,安裝其App才能用,才好用。大家都在微信有入口,效果卻完全不同,這就表明微信的能力距離操作系統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適合“小”程序,比如打車、理財、媒體這樣的弱功能、弱平臺、弱交互,重服務、重內容、重社交的應用。
互聯網開發者,做的事情大抵可分三類,為用戶提供功能、內容和服務,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工具類App如墨跡天氣、美圖秀秀、清理大師在做功能;媒體和娛樂屬性的App在做內容;O2O、電商、金融之類的平臺在做服務。
微信訂閱號和服務號分別承載了內容和服務,這是微信公眾號最核心的兩大能力。“小程序”更適合提供內容和服務為主、但又需要功能性的小應用,比如服務相對單一的O2O應用如連咖啡、出門問問,再比如在內容之外還希望提供簡單功能的。但對功能和交互要求很多的,如美圖秀秀,京東商城,大眾點評這些“大”應用,是不適合微信小程序的。
小程序只是一個小升級
微信公眾平臺面向開發者提供開放能力之后,就已有許多小程序的雛形。不懂開發的可以給訂閱號加一個自定義菜單,這就是一個小程序。懂開發的還可以基于訂閱號和服務號開發更多功能,順豐速運、中國移動、招商銀行、廣州公安之類的服務型App功能已經很豐富,這些也是小程序,正是因為微信開放其能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微信開發者生態”。
“微信公眾平臺小程序”不算一個新的東西,只不過是對之前開放能力的一個升級而已。一方面,開放的能力更多了,交互可以更豐富,功能可以更強大,看看滴滴打車等騰訊系業務的體驗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有了小程序概念之后,用戶可根據需求去找應用,而不是像過去先關注某個號再使用有限的功能,使用應用的方式也不再是跟“號”聊天,而是跟常規App的體驗類似。
微信訂閱號、服務號,都沒有類似于排行榜、導航首頁這樣的中心化分發方式,倡導去中心化的微信不做這些東西。然而,做小程序之后,微信很可能會上線小程序分發平臺,就是類似于AppStore的東西。“挾用戶以令開發者”是微信的能力所在,沒有幾個開發者會忽視微信的用戶導入能力。小程序對開發者來說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用戶生態,以及騰訊鑒權的基礎能力,如支付、地圖、ID等。有想法可先基于微信先開發“小程序”來實現一個小目標,驗證自己的想法;已有App的開發者,則可開發微信小程序將用戶導入到自己的App。
小程序的先天缺陷是什么?
有人說,微信就是一個操作系統,看上去是,實際上還差得遠。
小程序看上去有操作系統的所有接口,但是別忘了,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微信雖是超級App,但依然是操作系統上的一個App。微信小程序跟原生App一樣流暢,從技術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小程序實現同樣功能,會多一層計算,從計算角度來看必然會降低效率,不論是處理器還是內存還是耗電。微信現在就算只是聊天,用久了也會卡,它已經成為大多數用戶手機中的耗電和空間大戶,如果再承載臃腫的功能型計算,會有多卡?會有多耗電?會有多吃內存?這意味著小程序注定不適合完成復雜的任務,也不適合高頻App比如音樂播放器。
還有,原生App在個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在面向操作系統的底層性能優化,對離線數據的支持,都會比微信小程序更強大,因此大型游戲、美圖秀秀、高德地圖這類App是不可能通過微信小程序來實現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適合那些使用頻率低、功能相對少、且有內容和服務屬性的的“小程序”,所以說微信會顛覆AppStore,會與操作系統競爭,還是有些夸張了。
一定比輕應用更加強大
三年前,人們就在說“輕應用”這個概念,不少瀏覽器都嘗試推出過“輕應用”,即基于H5的所見即所得的WEB App,然而卻沒有一個成功的。理論上WEB APP可移植極強,開發門檻低,對用戶來說所見即所得,為什么沒有成功呢?核心原因有三點,一是用戶習慣問題,用戶通過瀏覽器過去是瀏覽網頁現在是消費內容,沒有通過瀏覽器做更多事情的習慣;二是產品體驗問題,瀏覽器基于H5提供的輕應用在底層能力上很弱,而且都要聯網使用,體驗很差;三是開發者態度問題,瀏覽器對開發者的吸引能力還不夠,大家不支持,不去開發輕應用,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現在微信小程序會重蹈覆轍嗎?不會。微信小程序不是H5應用,而是嵌入在微信中的本地應用,看上去沒有安裝,實際上用戶添加之后就會在微信里面實現“本地化”,在使用體驗上會在WEB App之上,原生App之下。更重要的是微信對用戶和開發者的吸引力比任何一個瀏覽器甚至各大瀏覽器加起來都要大,用戶為了省事順手使用,開發者為了用戶積極開發,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在小程序之前微信就已形成介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間的“微信應用生態”,內容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在微信實現,還可在微信實現服務的提供、共享、獲取。而這一切與瀏覽器、與搜索引擎、與豌豆莢什么的沒關系,這些都曾被視作不同時代的入口。微信繞過了這些入口,成為一個黑洞,將內容和服務都吸引過去,將用戶和開發者吸引過去。現在做“小程序”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不會對應用生態又什么本質改變。
三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微信APP,移動互聯網第三大入口?》,現在看來當時的觀點依然不過時。我在當時說,
這段話將“微信APP”換成“小程序”一樣有效。
微信每一個動作都會被行業關注,且幾乎每一次都會被高估,比如微信企業號就曾被高估,微信上線“朋友閱讀的原創文章”小功能,有人說這是要干掉百度的節奏,今天這個功能已經下架了。微信小程序真的只是一個小程序而已,說它要取代AppStore顯然是高估了,不過,長期來說,開放更多能力給開發者將鞏固和豐富“微信應用生態”也是必然,雖然這個生態在小程序之前早已存在。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